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一优两高、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战略暨第三届“鲁青论坛”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年01月09日 13:52 [来源]: [浏览次数]:

 为进一步深化山东大学与青海师大的交流与合作,认真学习借鉴山东省在服务国家重点战略中的宝贵经验和山东大学在学科建设中的丰硕成果,进一步精准聚焦,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充分发挥鲁青两省高校的学科、人才、文化等优势,着力推动两省新时代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鲁青两省学者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开展高水平、前瞻性、深层次的研讨和交流,促进一批创新学术成果的产生,为两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智力等方面的支撑。2019712-14日,青海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共海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在青海西宁联合举办“一优两高、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战略暨第三届“鲁青论坛”。论坛以“一优两高、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旨在共同研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区域文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时代价值和重大意义,共同弘扬黄河文化、协同开展黄河经济带生态文明领域的学术研究,共建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青海师范大学原校长刘同德,山东大学党委书记郭新立,中共海北州委副书记、州政府州长阿更登,中共海北州委常委、州政府副州长耿涛,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王化平,民生银行西宁分行行长、山东大学青海校友会会长肖鹏,青海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张超远,青海民族大学副校长尕宝英,中科院三江源国家研究院学术院长赵新全,北京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小雁,青海省气象局副巡视员盛国瑛,青海省委宣传部理论处(意识形态工作处)处长彭延青,青海省社科规划办处长赵兰郁,青海省科技厅社发处处长马瑞,山东大学党办校办主任王君松,山东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杰,聊城大学服务社会处处长任忠民,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院长张保华,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李俊青,青海大学科技处处长王建军,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总工程师张德海,青海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苏少岩,省科协学会部主任科员仲凯年,山东大学曾振宇、崔兆杰等12位、青海师范大9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并发言,我校党委书记张雄伟、党委副书记梅岩以及师生代表1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大会主旨报告环节,山东大学王禄山教授、曾振宇教授、崔兆杰教授,中科院三江源国家研究院赵新全研究员以及北京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小雁分别做了题为“绿色农牧业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共进乎仁:儒家仁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创新驱动产业共生发展,智慧助力园区绿色转型”、“三江源国家公园区域功能优化的理论与实践”、“青海湖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与水分收支”的学术报告。

  分会场一,围绕“绿色产业与生物资源开发保护”的主题,山东大学和青海师范大学的9位专家做了精彩的报告。臧恒昌教授的“近红外光谱的药品质量管理方面的应用”,对今后在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制药领域的一些共性问题研究,过程分析技术、中药疗效物质基础、质量评价及质量过程控制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应用价值;向凤宁教授的“中药材生物技术及其次生代谢调控机制研究”让大家认识到先进的生物技术的应用对中药材以及其它研究领域极大地推动作用和影响,也使与会师生感受到学无止境的内涵和信息时代知识更新以及对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与会专家的报告,以严谨的学术思想、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给大家非常重要的学术思想的启发和技术应用的示范。使与会者深深感到,一切科学问题的突破,都首先要静下心来从复杂的现象中提炼出真正的学术问题,并将这些问题置于学术研究史背景中加以考量,进而采用先进、恰当研究方法展开严谨的科学研究,才能最终取得预期的的研究成果。

  分会场二,9位专家学者围绕“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会主题做了精彩报告。专家们从乡村振兴资源整合、民俗文化、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旅游经济、藏传佛教等不同的方面对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极具实践意义和借鉴意义的建议。一、以山东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为例,以此为经验,指出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保留农业法人的决策权和地位;要利用地区价值,鼓励乡村创业大群体的发展。二、从供给侧角度分析乡村特色文化的发展,指出要深掘乡村独特文化,依托乡村特色文化,并提出4个值得借鉴的发展模式,即乡村非遗规模化生产模式、文旅农在地化融合模式、小微企业网络化经营模式、农民集聚化创业模式。三、在选择乡村振兴途径时,要注意进行分层次讨论,政策不能一刀切;需要根据区域有针对性的制定发展计划。四、目前乡村正在面临农耕文化衰落、乡村人口下降等问题,乡村文化的个性化正在消失,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民族地区的民族性在哪里,吸取经验做好乡村振兴。五、目前乡村振兴中存在缺乏规划、缺乏产业支撑、人才匮乏、忽视以人为本等问题,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才是关键,必须解决好农民的问题,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保障好农民的利益。六、基于青海,在五色风光分基础上,提出四大发展战略,即生态优先战略,文化引领战略,别具一格战略,开放创新战略。

 鲁青论坛作为跨省对话合作交流机制,为山东大学和青海师大分享理念、开展合作、谋划未来提供了有效平台,为促进鲁青两地文化、教育、生态保护等多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首先,促进了高端智库的建设和打造。地区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高校是一个科研人才、智力活动、技术成果高度密集的地方,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山东是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山东大学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方面发挥着智慧库的作用。以鲁青论坛为平台,汇聚鲁青两地的人才等资源,聚焦青海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就新旧动能转换战略部署、制度、政策、实现途径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撑。三届鲁青论坛,始终聚焦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黄河生态经济带、新旧动能转换等两地发展过程中的突出和重点问题,带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务实的合作精神,紧密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开展高水平、前瞻性、深层次的研讨和交流,形成了许多积极地创新学术成果,成为服务两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高端智库。

  其次,有效的服务了两省经济社会的发展。青海地区是我国极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海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青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一优两高”的发展战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整合试验区”是党的十九大后获批的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也是中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此次论坛将“一优两高、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战略作为核心主题,高度契合了鲁青两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论坛围绕鲁青两地发展过程中“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区域文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等重点问题,为推进“一优两高、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布局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务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服务大战略、提供大方案、解决大问题,致力服务于两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最后,推动了省际之间、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自2017年第一届鲁青论坛伊始,鲁青两地共同致力于打造东西合作、校际合作的服务青海地区发展的高端智库。山东大学和青海师大以鲁青论坛为依托,分享理念、开展合作、谋划未来,搭建了山东、青海两省文化交流与社会合作的平台和桥梁,为促进鲁青两地文化、教育、生态保护等多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鲁青论坛聚焦问题,不断创新完善对口支援新机制、新模式、新平台,推动鲁青论坛从校际合作升级为省际合作,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重大部署,不断为对口支援合作、协同发展注入新动力、新活力。

 

第三届鲁青论坛青海省专家简介:


    IMG_256赵新全,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三江源国家研究院学术院长,是我国青藏高原草地生态学研究学科带头人之一,长期从事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演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过程、高寒草地退化成因和恢复机理、以及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并系统开展了退化草地恢复技术的创新、生态草地畜牧业模式集成及示范推广等工作。创立了“三区功能耦合理论”和高寒草地“取半留半”的草地放牧管理原理,丰富了“中度干扰理论”的内涵,建立了草地可持续管理的生态-生产-生活“三赢”模式,开创了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可持续研发体系,有效支撑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和退牧还草工程,累计治理退化草地147万公顷。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1)和二等奖(排名第6)各1项。在国内外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26篇,总引用次数4602次,主编专著3部,编制技术规程16项。

              

 

IMG_256  李小雁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理学博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自然资源学院院长,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地理科学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Vadose Zone Journal》副主编。主要从事生态水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2003 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0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3 年和2016 年分别入选教育部“土壤水文与土壤侵蚀”创新团队带头人和中组部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973 和科技支撑课题及教育部创新团队等项目20 余项。共发表学术论文180 篇,其中在Global Change BiologyEarth Syst. Sci. DataNew PhytologistEarth Science Reviews, Geophys. Res. Lett., Argic. For. Meteorol., J. Geophys. Res., Bioresour. Technol, Plant and Soil J. Hydrol. 等国际期刊发表SCI 论文110 篇。合作专著8 部,获得授权专利4 项;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1),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 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 项。

          

 

丁柏峰丁柏峰,男 ,出生于19721月。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承担了《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地理》《 考古学通论》《人文地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2004年获青海师范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优秀奖,并被确定为校级骨干教师,2006年获青海省小岛奖励金。承担“中国少数民族村寨调查”(国家级课题),“撒拉族史料汇编”(国家级课题),“青海民俗文化与旅游”(省级课题)等多项课题,参与“明清民国时期甘青藏传佛教寺院与地方发展”(国家级课题),“昆仑文化研究”(省级课题)等课题。出版《中国少数民族村寨调查——土族》《青海山川》、《土族大庄村调查》、《融痕 滇西北汉藏文化边缘地带奔子栏村落民族志》、《明明清民国时期甘青藏传佛教寺院与地方发展》《中国夏都——西宁》等专著,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以及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刊物全文转载,引起一定学术反响。其中,《中国少数民族村寨调查——土族》获青海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评奖三等奖。

 

  

文忠祥 文忠祥,男,1970年生人。民族学博士、教授。青海民俗学会副会长,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委员会专家,青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2010年获青海省青年教师“小岛奖励金”。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民俗学,民族社会学,青藏高原文化地理。先后在《民族研究》、《青海社会科学》、《青海民族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土族纳顿》,合著《青海民间文化新探》等4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承担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子课题《土族哲学思想研究》工作,参与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获青海省第六届(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学艺术创作奖,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首届“青海省民间文艺奖·民间文艺优秀研究成果奖”(2011)论文类一等奖,第二届青海省文艺评论奖(2012)论文类三等奖。

 

   

曾阳,男,汉族,19649月出生,硕士,青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药用植物资源方

Cache_-5a68b10aed9debf6.向硕士生导师。现为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青海省科协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决策咨询专家,青海省质量奖评审专家,青海省保健食品化妆品专家库成员,青海省保健食品评审专家,青海省省级政府采购项目评审专家,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青海省动物学会理事,“中国药科大学学报”编委,“中华医学研究杂志”专家编委会常务编委等。主要从事药学、药理学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及青藏高原药用动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工作。曾获得青海省科技成果、青海省青年教师“小岛奖励金”,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多项。多次获得学校各类竞赛的“优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多项竞赛,并获得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及校级等各级别奖项多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2项,青海省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项目1项,省自然基金各类项目6项,完成成果转化3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省部级各类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60余篇,SCI期刊6篇,授权国家专利9项,注册商标1件,参编著作6部。

 

 

马建滨马建滨,男,汉族,中共党员19658月出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学硕士,现为青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应用与开发研究。先后入选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青海省科协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决策咨询专家,青海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咨询专家,兼任云南大学中草药资源研究所首席顾问、云南农业大学辣木研究所高级顾问,青海胡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的首席科学顾问。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科技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 “西部之光”、教育部“春晖计划”、青海省“基础应用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以及横向合作科研项目等20余项,获科研成果12项,发明专利5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12篇,获青海省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1项(通讯作者),参编专著1部。

 

谢惠春,男,19823月出生,河南平顶山市人,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青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青海省自然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青海师范大学“123人才计划”,“小岛奖学金获得者”,201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西部青年学者”人才培养计划。担任陕西省动物协会、青海省中藏药标准化委员会等学术兼职,并担任国际期刊《Physiological Research》审稿人。主要从事青藏高原特色动植物资源与系统进化研究。承担和完成科研项目15余项,完成地方标准7件。以主持人形式获省级科技成果5项,以主要参与人形式获省级科技成果15项,多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高寒沼泽湿地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获得2017年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部分科研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已实现转化。在《Physiological Research》、《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兽类学报》等科学杂志上发表科技论文25余篇,其中SCI 7篇。

 

 

微信图片_20190612144054_副本陈蓉,,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区域旅游地理、旅游经济、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等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参与完成《青藏高原旅游开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主持完成《全域旅游背景下青海省旅游+发展研究》等省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完成省级项目及横向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及合作身份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薛华菊,旅游管理博士,青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酒店管理系主任,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MTA薛华菊负责人,主要从事乡村旅游、旅游质量、文旅融合、休闲旅游、旅游等教学科研工作。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培养拔尖人才,青海省旅游绿色发展咨询委员会专家,青海省高等院校第十批省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中国地理学会会员,西部旅游研究基地研究员。近年来在《资源科学》、《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专著1部,参编著作3部;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校级项目9项;主持参与完成旅游规划项目6项。研究成果获国家旅游局优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陕西旅游调研报告优秀奖。

 

 

张效科张效科1975年生,青海湟中人,青海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会计理论与实务、企业管理、区域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藏区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全国民族教育课题1项、省级社科基金项目2项及青海省级智库重点研究项目2项。2017年出版学术专著《复兴青海道》1部,先后在《会计之友》《财经界》等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仲俊涛仲俊涛,男,汉族,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人文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草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生态补偿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参与《宁夏回族聚居限制开发区区域发展机理与模式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国务院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等服务社会类项目10多项。在《应用生态学报》、《经济地理》、《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草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8篇,参编专著2部。

 

 

第三届鲁青论坛山东大学专家简介:

  段彬,男,19829月生,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车辆控制与智能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副教授、副所长、青年未来学者。专注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测试模拟及管理、新能源、焊接装备等关键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主持或参与国家重大科研仪器专项、中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关键技术)等项目十余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位七)、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位四)等,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位二、位三)、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位二、位三),中国自动化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位二)等。发表SCIEI等学术论文4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20余件。

         


  曾振宇,全国著名儒学专家,儒学研究领域“泰山者”。山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博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原副院长、山“中研究所”所。山省第91011届政美国康涅狄格大学访问学者(2006.6——2007.6)、布莱恩特大学访问学者(2008.6)、台湾云林科技大学访问学者(2013.2-2013.4)、日本大东文化大学访问学者(20131月)。中国曾子研究会会长,国际儒联理事、国际儒联宣传出版委员会委员。韩国儒教学会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学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中国墨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常务理事,山东齐鲁文化促进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孔孟荀先秦儒学、老子与庄子哲学、董仲舒与汉代思想、宋明理学、观念儒学。迄今已在《历史研究》、《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思想世界的概念系统》、《春秋繁露新注》、《四书新注》、《二十世纪儒家伦理研究》等15部,合著11部,主编学术研究丛书5种。迄今为止,已在美国、德国、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台湾地区,多次作儒学方面学术报告。

 


 

IMG_3304臧恒昌山东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制药工程与药事管理学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有制药工程方向:(1)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制药领域的共性问题研究,过程分析技术(PAT)制药过程应用研究,智能质控研究;(2)中药疗效物质基础及其传递规律研究,生产过程分析、质量评价及质量过程控制研究;(3)血液制品及生物药物的工艺过程研究、优化与控制和信息化管理研究;(4)药品连续生产的研究。  药物政策与药事管理方向:1)药品供应链的研究;(2)药品生产过程的合规性研究。《基于斑马鱼模型的中药心血管活性评价技术与应用》,2016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授权国家专利6项。

             


   王文龙,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5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6年入选首批中英创新领军人才项目;入选济南市“泉城特聘专家”。现任山东大学资源低碳循环交叉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固废绿色材料工程实验室主任,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环境热工过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山东省能源碳减排技术与资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固废能源/资源转化利用研究团队带头人;美国化学学会ACS会员,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大气污染防治装备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和山东省科技计划与奖励评审人,30多种期刊审稿人。具有美英顶尖高校/科研机构的学习经历。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排名第6),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1项。取得“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鉴定成果各1项。申请国家专利40多项,已授权20多项。发表SCI、EI等高水平论文90多篇,代表性论文发表于AICHE Journal、Applied Energy、Energy、Energy & Fuels、Scientific Reports等。

 

  

1  王禄山,山东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博导。主持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973项目子课题、1项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项目及多省部项目的资助,累计科研经费千万余元。在Mole Biol Evol, Biotechnol BioengBiosource Technol, J Phys Chem B, Electrophoresis等已发表SCI论文40余篇,发表论文后引起国内外同行的较大关注。出版著作/译著5部,累计230余万字。主要研究方向微生物生理生化及生物信息学,如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分子的理性设计;秸秆资源的生物转化与资源化利用;畜禽废弃物生物降解与资源转化利用。多次获得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称号,获授权国家专利1项。

 

 

 

http://www.econ.sdu.edu.cn/__local/F/50/51/2F4D21EEFB44A6CBF4955A0240F_FEF44EAF_5B11.jpg 余东华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规划与战略研究所所长;山东省反垄断与规制经济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员,兼任基地产业组织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近年来,兼任中共济南市委决策咨询专家;省人事厅高层次人才项目评审专家、省教育厅高级职称评审专家等。《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经济评论》等期刊匿名审稿人。国民经济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产业组织与竞争政策;区域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学术贡献集中于:(1)产业组织优化与产业组织模块化战略(1996-2007);(2)地区性行政垄断及其规制政策(2007-2010);(3)经营者集中的反垄断控制与竞争政策设计(2010-现在)(4)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至今)(2014-现在)。参与本专业最高层次全国性学术会议11次。其中,入选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13年年会《基于H-PCAIDS模型的横向并购单边效应模拟分析》,入选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14年年会,并获得优秀论文一等奖。



微信图片_20180801155521    

崔兆杰 ,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低碳山东杰出学者,低碳山东十大学者。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循环与清洁生产工艺研究所所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所长,山东省清洁生产指导中心主任,山东省国合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改委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主要研究领域:区域污染物协同减排与环境质量综合改善;土壤污染治理与资源再生利用;大气综合治理与环境质量改善;环境监测与生态安全;规划管理与区域循环经济。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863、国家重大水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环保部公益专项等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委托重大项目110余项;主持制修订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10余项;发表SCIEI等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部;培育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17个、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示范单位30余家;授权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11项;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其他位次获省部级二等奖7项、三等奖2项;培养硕博士研究生百余名。

          

    邵明华,女,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产业品牌、新媒体文化产业,文化旅游 。曾获山东大学2013-2014学年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优秀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各类省级项目7项。学术论文7篇,参编著作3部,20175月,被共青团山东大学委员会评为“2016年度学生社团优秀指导教师”。201710月,被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等两次评为“优秀指导教师”。20184月,中共济宁市委、济宁市人民政府记三等功。201812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授予“泰山产业领军人才”荣誉称号。

    

http://www.lifesci.sdu.edu.cn/__local/D/42/63/5BD3E8C19143B4ADF906773ACA3_18C01640_4C93E.bmp向凤宁,女,山东大学生命学院教授、博导。2005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支持,2008年获得山东省首届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支持。 近年来,主持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等重大专项。主要在拟南芥干细胞维持与分化的调控机制,拟南芥/大豆耐逆、高产的分子机制,中药材次生代谢的分子机制等方面研究较深。发表SCI论文 5篇,获国家专利13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二等奖(第三)2项,教育部发明二等奖(第四)1项。

     


http://www.glxy.sdu.edu.cn/uploadfile/20180523072140.jpg许峰,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导。主要从事旅游开发与规划;城市与区域经济;战略管理与营销;品牌经济与管理;商务策划研究。承担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项,在《南开管理评论》、《中国软科学》、《Sustainability》等CSSCISSCI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著数十篇,完成近30项服务社会和地方的研究课题,荣获第11届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教育部第13届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第5届海峡两岸旅游观光研讨会优秀论文奖、2014年度山东大学优秀科研个人、2016年度山东大学师德标兵、2018年度昌吉学院优秀共产党员、2017-2018学年昌吉学院先进教育工作者、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进疆满一年集中考核定等优秀等荣誉。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8项,参加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9项,出版专著1部,主编著作3部,参编著作9部。为国家和地方省市完成了数十项区域发展与旅游规划,担任了文化和旅游部《京津冀协同发展旅游规划纲要》课题组核心专家和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山东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山东省工业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课题的负责人。

 


http://www.history.sdu.edu.cn/__local/4/D9/E8/6D27335F327D00C48819A8CF25A_59966968_1CBC9.png王广振 法学博士,文化产业管理方向博士后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1)文化产业领域:文化资源产业开发与文化产业项目规划,县域文化发展研究,文化投资学。2)世界史领域:俄国史,中俄关系。在《东岳论丛》、《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等CSSCI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著6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著作1部,参编著作1部。2014年获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 2015年获山东省第二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2016年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陈代荣,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材料研究理事会青委会常务理事、The Open Crystallography J. 国际期刊编委,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入选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近年来主要从事功能纳米材料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工作,包括纳米材料形成过程和机理的研究、Sol-Gel制备无机纤维材料的研究以及纳米材料微观结构与其物理和化学性质相互关系的研究,在Adv. MaterChem. MaterJ. Phys. Chem.等国际期刊上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0余篇,研究工作引起了国际上相关领域科学家的广泛关注,论文被SCI 他引3000余次,成果应用后产生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4项奖项。近五年来负责科研项目15项,获得合同批准金额达4400多万元。获国家专利2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