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2019年夏季小学期讲座总结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年01月09日 11:40 [来源]: [浏览次数]:

      为了活跃学校的文化氛围,积累广大师生的专业知识,拓宽视野,我校今年首次实行夏季小学期。本次小学期时间为2019715-24日,学校层面由科技处负责安排了一系列专家讲座,讲座内容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极大的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给广大的师生带来了一场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现将讲座情况汇总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次夏季小学期共10天,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12位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共举办学术讲座20场次,选课人数15129人次,每场次听讲座学生平均756人次。本次讲座安排助教共76人,每组3-4人,分别负责每场学生听课证注册盖章,维持会场秩序,会场讲座拍照。科技处每场安排会场联络人1人,接送专家1人,协调负责全程工作。

    二、取得的成效

本次小学期专家讲座活动,科技处高度重视,凡涉及到本次讲座的每一项工作及小细节都进行了周密布署,精心安排,责任落实到人,整个小学期期间全处人员齐心协力,完成了本次讲座的各项服务工作和协调工作。

本次的讲座内容丰富精彩,对广大师生积累专业知识,拓宽视野,受益匪浅。如北京师范大学董晓萍的国学经典《跨文化国学》和《 国学经典个案研究》,兰州大学王冀青的敦煌文化《斯坦因与敦煌考古学的起源》和《法国碑铭学院与敦煌考古学的起源》,张智华的艺术鉴赏《电视剧创意》和《网络剧审美价值与传播》,北京理工大学曾涛的《新体制雷达,信息世界的千里眼》和《雷达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当前动态》,山东大学向凤宁的《大豆高产与耐逆功能基因发掘及利用研究》,陕西师范大学杨万民的《神奇的超导材料及其应用》和《磁悬浮技术及其应用》,西北师范大学刘旭东的《新时代,新教育,新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方晓义的《家庭治疗—改变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新方法》和《心理健康教育新趋势:从问题解决到促进发展》等讲座,给广大的师生从不同的学科领域、新角度带来了专业知识、专业文化的盛宴。一是对于本科生、研究生而言,这样集中又有选择性的聆听专家们的讲座机会十分难得。学生们积极选听讲座,进场井然有序,大部分同学能专心听,勤做笔记。二是本科生、研究生能大胆地向专家提问问题,会场互动氛围良好。三是本次讲座对于教师而言,拓宽了研究的思路,掌握了一些研究方法,具有启发、引导作用。四是专家们的研究方向、知识体系和精彩报告,也为有理想的学生们树立了人生奋斗的榜样,对个体发展起到一个迁移谋划的引导作用。

三、专家信息

 

IMG_256

     巴登尼玛,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青海省“千人计划”拔尖人才、四川师范大学“狮山学者”杰出教授、美国“富布莱特”新世纪学者、第三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家,现任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四川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特邀顾问、校长国培国家级培训专家、青海省果洛州教育顾问、青海省果洛州民族高级中学名誉校长、四川省甘孜州康南民族高级中学名誉校长等职。主要从事多元文化教育基本理论、文化社会基础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汶川地震灾区文化重塑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等研究项目,著有《尊严论》、《文明论》等著作,研究成果曾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等省部级奖励

 

    曾涛,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理工大学雷达俱乐部顾问。主要从事雷达系统和信息处理领域的研究,在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分布式雷达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

IMG_256

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6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1项。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以及国防863项目、原总装探索项目、预研重点基金项目,是某军口973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的课题负责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现任XX卫星有效载荷专业组专家、北京电子学会雷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雷达与声呐分支副主编、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信号处理专家委员会副理事长、多元信息系统国防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3年担任IET国际雷达会议大会主席,2016年入选IET Fellow

 


    曾振宇,全国著名儒学专家,儒学研究领域“泰山者”。山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博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原副院长、山“中研究所”所。山省第91011届政美国康涅狄格大学访问学者(2006.6——2007.6)、布莱恩特大学访问学者(2008.6)、台湾云林科技大学访问学者(2013.2-2013.4)、日本大东文化大学访问学者(20131月)。中国曾子研究会会长,国际儒联理事、国际儒联宣传出版委员会委员。


韩国儒教学会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学会副会,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中国墨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常务理事,山东齐鲁文化促进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孔孟荀先秦儒学、老子与庄子哲学、董仲舒与汉代思想、宋明理学、观念儒学。迄今已在《历史研究》、《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思想世界的概念系统》、《春秋繁露新注》、《四书新注》、《二十世纪儒家伦理研究》等15部,合著11部,主编学术研究丛书5种。迄今为止,已在美国、德国、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台湾地区,多次作儒学方面学术报告。

 


IMG_256

董晓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

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数字民俗学实验室主任。自1994年起,先后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芬兰约恩苏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法国远东学院、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等欧美高校做博士后、从事研究或工作。国际民俗学会会员,法国皇家科学院法兰西学院亚洲学会会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第七届学科评议组社会学组成员兼召集人、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近年主要研究理论民俗学、技术民俗学、数字民俗学、跨文化学。常年坚持为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授课,主要课程有:民间文学概论、民俗学概论、民间叙事学、全球化与民俗化、民俗学研究方法论、现代田野作业理论与方法、性别民俗学、女性学、水利民俗、寺庙碑刻民俗、经济民俗、商业民俗、跨文化民俗学研究方法论、概念史:走向跨文化等。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民俗文献史”和中美、中法、中英国际合作项目多项。已出版主要学术专著有:《不灌而治》、《田野民俗志》、《全球化与民俗保护》、《现代民俗学讲演录》、《北京民间水治》、《数字钟敬文工作站》、《中国民俗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专论》、《全球化与民俗化》、《钟敬文与中国民俗学派》、《跨文化民俗学》、《跨文化民间文艺学》、《跨文化民俗志》、《跨文化技术民俗学》、《跨文化民俗体裁学》、《跨文化民间叙事学》等70余种,主编《钟敬文全集》(30册)、《中国清代民俗文献志》(6种)等多种,发表论文350余篇。曾协助钟敬文先生集体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北京市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多项。个人获北京市优秀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教育部第四届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三等奖、中国文联优秀学术著作“山花”奖,北京市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等多种。

 

 

     方晓义,男,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和北京师范大学高中生发展指导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婚姻家庭研究与治疗、青少年成瘾行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同时,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教育学和心理学学部秘书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健康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分会主任,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学心理学分会理事长,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社会认知科学分会副会长,高中生发展指导联盟主席,婚姻家庭治疗与研究联盟主席,香港中文大学兼职教授等职。任核心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常务副主编、《心理与行为研究》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编委。 

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工作基础专项、北京市等24个纵向科研项目;联合主持美国NIH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6个国际合作项目,主持17项国内横向合作项目;出版专著、译著20余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报告130余篇,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报告220余篇;向中央办公厅和教育部有关部门提交了5篇政策咨询报告,获国家有关领导人和教育部司局级的批示和采纳。获教育部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第七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北京市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入选2005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多次受中组部、教育部、上海市组织部邀请为国家机关、教育部和上海市司局级干部做有关婚姻家庭的报告和讲座。


                           

      李静,女,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心理学及女性心理人类学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及甘肃省领军人才。担任中国人类学民族研究会心理人类学专委会主任、兰州大学民族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学术兼职有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台湾研究会常务理事等。2005年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古典学与宗教学研究系从事访问研究,现为渥太华大学宗教学系文化交流中心客座教授

曾经主持或正在主持的课题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十余项。

出版的专著有《民族心理学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民族心理学教程》(民族出版社,2006)、《交往与流动话语中的村落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出版译著《神之变—女性主义与传统宗教》(民族出版社,2007)、《身体的复活—女性主义、宗教与精神分析》(民族出版社,2008)。

先后在《光明日报》理论周刊、《教育研究》、《民族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在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建立了全国首家民族心理实验室,形成了以民族文化心理、女性心理人类学为中心的研究方向。

 


     刘旭东,广东省揭阳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主

编,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课程论学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教育学会普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甘肃省“飞天学者”、甘肃省教学名师,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工程和甘肃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多年来,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出版专著3部,主编教材、编著7部,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近200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以及省级科研项目多项。曾获全国教育科学成果奖、三次获甘肃省社科成果二等奖、多次甘肃省高校社科成

 

龙腾19681月生。1995年获得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随后任职于北京理工大学,于2002年评为教授,2004年任雷达技术研究所所长,2009年至2016年任信息与电子学院院长,2016年至2018年任校长助理,并于2018年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

龙腾教授长期从事新体制雷达与实时信息处理领域的研究,围绕该领域的基础性、共性科学技术问题,主要开展了新体制一维高分辨成像雷达、二维合成孔径成像雷达、空天对地探测实时信息处理新技术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担任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被评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北京市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

担任中国电子学会信号处理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信号处理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无线电定位分会副主任委员。当选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 (IEEE Fellow),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中国电子学会会士。

 

     檀传宝,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著有《德育美学观》《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等个人专著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评论两百余篇,成果曾经获得过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一等奖等。主要研究领域:德育原理、教师伦理、教育基本理论。

 



    王冀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

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渭南人。1970~1978年在青海省西宁市七一

路小学、西宁市第一中学学习,1978~1985年在兰州大学历史系学习,1985年留校任教。1989~1992年先后在英国国家图书馆东方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大英博物院档案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东洋文库研究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文化研究中心)工作,任访问学者、研究员,主要研究丝绸之路探险史与海外藏敦煌文物。1995年任英国科学院王宽诚基金研究员,在牛津大学等机构整理、研究斯坦因丝绸之路考古档案。2000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00年后十余次赴印度、巴基斯坦、俄罗斯、土耳其、希腊、意大利、梵蒂冈、荷兰、伊朗、乌兹别克斯坦、尼伯尔等国考察丝绸之路。先后培养世界史专业中亚史方向、历史文献学专业敦煌学方向、专门史专业中外关系史方向、中国古代史专业清史方向、考古学专业美术考古学方向硕士研究生约60人,历史文献学专业国际敦煌学史方向、考古学专业美术考古学方向、专门史专业中外关系史方向博士研究生约20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欧洲藏斯坦因新疆土考古档案整理与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英国藏斯坦因敦煌考古档案文献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出版《犍陀罗佛教艺术》、《中外敦煌学家评传》、《国际敦煌学史丛书》、《国宝流散》等著作,发表中、英文论文约170篇。


 

http://www.lifesci.sdu.edu.cn/__local/D/42/63/5BD3E8C19143B4ADF906773ACA3_18C01640_4C93E.bmp

向凤宁,女,汉族,53岁,博士,博士生导师,2005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支持,2008年获得山东省首届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支持。曾任“植物细胞工程与种质创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山东省植物生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植物器官发生分委会委员,国际植物生物技术联合会成员及中国遗传学会会员。

1986年青海师范大学生物系大学本科毕业。1989年在山东大学获硕士学位,2003年在山东大学获博士学位。2003年评为山东大学教授。2006-2007年在韩国首尔大学自然科学院植物分子信号实验室做博士后。

近年来,主持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山东省公关项目、山东省国际合作项目等20多项,进行拟南芥干细胞维持与分化的分子机制、大豆产量及耐逆关键基因发掘及应用及中药材次生代谢的分子机制等方面研究。

在植物学国际顶级期刊(The Plant Cell)、著名期刊(The Plant JournalPlant Physiology)及主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核心期刊30余篇。2006年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8年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2001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被评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008年被评为“山东省杰出青年”。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8项。

 

 

杨万民,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陕西省物理学会理事、陕西省磁学委员会理事、中国材料学会高级会员,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享受陕西省政府“三秦人才”津贴。Crystal Growth & Design IEEE Transactions on Applied SuperconductivityJ. Alloy and Compond.Physica C、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等期刊审稿人。曾应邀分别赴德国高技术物理研究所、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波兰科学院物理所,巴西里约联邦大学、及英国剑桥大学等单位进行访问交流。参加二十余次国际学术会议,并在国际会议上作邀请报告多次。

教学方面,杨万民教授主要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理论及实践指导课,教授《超导物理》、《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无机非金属材料物理性能》、《MATLAB及其在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应用》、《Superconductivity, Superfluids and Condensates》双语教学等课程,编著有《超导物理》内部教材,《MATLAB及其在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应用》,并指导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科研方面,杨万民教授主要从事高温超导材料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863”超导攻关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其它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在单畴REBCO超导块材制备技术、显微组织、磁悬浮规律及其应用技术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明了多项专利技术,包括两大类低成本制备单畴REBCO超导块材晶体的新方法,既大幅降低了成本,又显著提高了该类晶体的生长速率和超导性能,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用RE+011 TSIG法制备出了直径93 mm的单畴REBCO超导块材,是目前国内用单籽晶制备的最大样品,居国际先进水平;REBCO超导块材的磁悬浮力已超过17.3 N/cm277K0.5T),居国际先进水平。采用新RE+011 TSIG法,制备的直径20mm10mm的单畴GdBCO超导块材在77K的捕获磁通密度达到1.12 T,直径32mm8.4mm的单畴SmBCO超导块材在77K的捕获磁通密度达到1.15 T,是目前在大气环境下制备样品中国际上报道的最高值。

Crystal Growth & DesignAppl.phys.Lett.Supercond.Sci. Technol.J. Am. Ceram. Soc.Mater. Lett.Mater. Chem. and Phy.J. Alloy and Compond.Physica C、中国科学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30余篇。在此基础上,获得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陕西省发明专利二等奖1项;2017年“全国科学实验展演汇演活动”一等奖1项;2018年“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师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创新大赛及优秀作品展示活动”一等奖1项;2013年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2018年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5项。研制的与磁悬浮相关的20套系列装置,应邀参加了“2017科技周暨中华文明与科技创新展”,受到了参会领导、澳门学生、老师和观众的高度肯定和热烈欢迎,其中,超导磁悬浮过山车被列为第一亮点展品。发明设计的三维磁力和磁场测试装置、以及超导磁悬浮列车模型等装置已销往国内外。


   
张智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导,网络影视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国家一级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

副理事长、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研究会副理事长、全球修辞学会视听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等项目评审专家。担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影视卷(主编丁亚平)影视编剧分支主编。主要从事电视与新媒体、影视创意与编剧、戏剧与影视相互改编、影视文化与批评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项目、国家广电总局项目、北京社科基金项目等。出版《影视文化传播》《电视剧类型》《电视剧叙事艺术研究》《网络时代电视剧产业研究》《多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及其价值取向》《中国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初探》《网络时代中国电影表现方法与电影产业发展》《宋代笔记小说与戏剧影视》等专著12部、合著3部,参与制作电视节目、网络节目多个。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现代传播》《艺术评论》《当代电影》《中国电视》《艺术百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80多篇.。获得北京社科优秀成果奖、广电总局奖(有国徽章)5项。2013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奖,2016年获钱瑗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18年获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